广东公务员考试网:国考行测指导之类比推理
根据《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12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公共科目考试大纲》规定,类比推理是判断推理主要测试题型之一。广东公务员考试网(www.gdgkw.org.cn)现将考试专家有关总结发布供广大考生参考,考生也可结合《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综合教材》进行备考。
例题:给出一组相关的词,要求通过观察分析,在备选答案中找出一组与之在逻辑关系上最为贴近或相似的词。
例题: 螺丝:螺帽
A.水杯:暖瓶 B.线:纽扣
C.插座:插头 D.筷:碗
(答案:C。螺丝和螺帽是一组必须配套使用的东西,选项C中插头与插座的关系与螺丝与螺帽的关系一样。)
一、历年真题分析
类比推理是2006年开始出现的题型,其阅读量很少,少到每道题还不到30个字,因为题干和选项都是由词语组成。国家公务员考试大纲中对类比推理题型的描述如下:给出一对相关的词,然后要求应试者仔细观察,在备选答案中找出一对与之在逻辑关系上最为贴近或相似的词。类比是对两个事物之间逻辑属性或关系是否相同、相近的比较。类比推理考查的是考生对词语概念的理解和对事物关系的分析能力,具体的说就是考查考生分析、比较给定词项之间关系的能力。
下面是专家对历年真题的分析表,供考生参考。
(一)考试特点
通过上述图表,结合对具体真题的分析可知类比推理的变化特点如下:
1.难度逐年增大,主要体现在关系越来越复杂、隐蔽,选项设置愈加巧妙
近年来,特别近两年,许多题目或者词项间的关系不明显,无法一眼看出;或者有多个选项符合题干词项间的表面关系。这就要求考生认真分析词项间可能存在的多种关系,多方面对比,不要急于求成,才能保证作答正确。
2.题量先减后增,考查方式保持多样
在题量上,2007-2009年类比推理题量均为10道,在2010年题量减为5道后,2011年的题量又回升到10道。专家预测,2012年继续保持10道的可能性还是比较高的。
在考查方式上,除了2007年类比推理只出现了两词型以外,从2008年开始每年类比推理都包含了两词型、三词型和对当型这三种考查方式;并且,各种考查方式的题量也从有所侧重到趋于平均。因此,2012年可能仍会保留这三种考查方式。
(二)复习要点
纵观近几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的类比推理,经过一个发展阶段,题型的不断丰富到现在也比较成熟,难度逐年增大,主要体现在关系越来越复杂、隐蔽,选项设置愈加巧妙。总的来说,类比推理题型已经较为固定,考查的关系也相对出现较强的规律性,当然不排除出现个别偏题、怪题。专家认为,对于广大考生而言,应该把握典型题型以及解题的思路,多积累各方面的常识。
解题步骤:
1.看题干,定关系。即观察题干所给词项之间的关系,当题干词项间关系不明显时,可以使用遣词造句法。对于对当型题目,考生需要通过将选项代入才能找出词语之间的关系。
2.看选项,先排除。即根据所找到的词项间关系来分析选项,排除与题干关系明显不符合的选项。对于对当型题目,则将选项代入后排除两组词关系明显不同的选项。
3.再对比,定答案。当考生完成第二步以后,可能有两个选项都看似正确,无法排除,此时,需要再次对比题干与选项,进行二次辨析。即分析题干与选项关系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,找出其中的细微差别,从而选出与题干具有最多共同属性、关系最为相似的选项为正确答案。在此过程中的常用技巧有遣词造句法、纵向对比法。
出题陷阱:
陷阱一:关系隐蔽
随着考试难度的增大,第一种陷阱越来越少,取而代之的是“关系隐蔽”的陷阱。所谓关系隐蔽,即题干词项间除了表面的关系以外,还有隐含的关系,如果没有发现这层关系的话,就极有可能误选。
陷阱二:前后颠倒
许多命题人在设置类比推理题目的选项时,故意将选项的顺序颠倒,使其虽然与题干关系看似一致,实则相反。一些粗心大意的考生往往就很容易踏入陷阱,造成失分。
注意事项:
专家发现,解答类比推理时,考生容易出现两种错误倾向:
一是纠缠不清,在一个考题上反复考虑,浪费了宝贵的时间;
二是麻痹大意,觉得类比推理非常容易,草草一看就匆忙作答。
这两种倾向都要避免,一定要在考试时注意应试的技巧,专家总结以下几条对策供考生参考:
1.掌握基础知识,尽可能多地了解两个词语间的常见逻辑关系。因为只有储备了尽可能多知识,才能准确地对类比对象进行分析,找出符合题干的逻辑关系,得到正确结论。
2.把握类比推理在国家公务员考试中所占的地位和难易度,做题时不要掺杂主观看法,保持一种客观的心态。
3.不要被表面的、非本质的联系所迷惑,一定要透过现象发现本质,找到尽可能多的相同或相似的本质属性。
4.答题时要将四个选项看完之后,逐一分析,紧紧抓住题干中两个词的关系来看选项,找到与题干词有最多共性,以及在本质属性上最为相似的选项,切勿匆忙作答。
5.多做相关的练习。练习是巩固知识、加深记忆的最佳方式,人们常说“熟能生巧”就是这个道理。
阅读了本文的人还阅读了
广东公务员网:2012年国考判断推理冲刺
2012年国考行测逻辑判断冲刺指导
例题:给出一组相关的词,要求通过观察分析,在备选答案中找出一组与之在逻辑关系上最为贴近或相似的词。
例题: 螺丝:螺帽
A.水杯:暖瓶 B.线:纽扣
C.插座:插头 D.筷:碗
(答案:C。螺丝和螺帽是一组必须配套使用的东西,选项C中插头与插座的关系与螺丝与螺帽的关系一样。)
一、历年真题分析
类比推理是2006年开始出现的题型,其阅读量很少,少到每道题还不到30个字,因为题干和选项都是由词语组成。国家公务员考试大纲中对类比推理题型的描述如下:给出一对相关的词,然后要求应试者仔细观察,在备选答案中找出一对与之在逻辑关系上最为贴近或相似的词。类比是对两个事物之间逻辑属性或关系是否相同、相近的比较。类比推理考查的是考生对词语概念的理解和对事物关系的分析能力,具体的说就是考查考生分析、比较给定词项之间关系的能力。
下面是专家对历年真题的分析表,供考生参考。
2007-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类比推理题型题量分析表
二、考试特点及复习要点分析2011 | 2010 | 2009 | 2008 | 2007 | |
两次型 | 3 | 1 | 2 | 5 | 10 |
三词型 | 4 | 1 | 4 | 3 | 0 |
对当型 | 3 | 3 | 4 | 2 | 0 |
(一)考试特点
通过上述图表,结合对具体真题的分析可知类比推理的变化特点如下:
1.难度逐年增大,主要体现在关系越来越复杂、隐蔽,选项设置愈加巧妙
近年来,特别近两年,许多题目或者词项间的关系不明显,无法一眼看出;或者有多个选项符合题干词项间的表面关系。这就要求考生认真分析词项间可能存在的多种关系,多方面对比,不要急于求成,才能保证作答正确。
2.题量先减后增,考查方式保持多样
在题量上,2007-2009年类比推理题量均为10道,在2010年题量减为5道后,2011年的题量又回升到10道。专家预测,2012年继续保持10道的可能性还是比较高的。
在考查方式上,除了2007年类比推理只出现了两词型以外,从2008年开始每年类比推理都包含了两词型、三词型和对当型这三种考查方式;并且,各种考查方式的题量也从有所侧重到趋于平均。因此,2012年可能仍会保留这三种考查方式。
(二)复习要点
纵观近几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的类比推理,经过一个发展阶段,题型的不断丰富到现在也比较成熟,难度逐年增大,主要体现在关系越来越复杂、隐蔽,选项设置愈加巧妙。总的来说,类比推理题型已经较为固定,考查的关系也相对出现较强的规律性,当然不排除出现个别偏题、怪题。专家认为,对于广大考生而言,应该把握典型题型以及解题的思路,多积累各方面的常识。
解题步骤:
1.看题干,定关系。即观察题干所给词项之间的关系,当题干词项间关系不明显时,可以使用遣词造句法。对于对当型题目,考生需要通过将选项代入才能找出词语之间的关系。
2.看选项,先排除。即根据所找到的词项间关系来分析选项,排除与题干关系明显不符合的选项。对于对当型题目,则将选项代入后排除两组词关系明显不同的选项。
3.再对比,定答案。当考生完成第二步以后,可能有两个选项都看似正确,无法排除,此时,需要再次对比题干与选项,进行二次辨析。即分析题干与选项关系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,找出其中的细微差别,从而选出与题干具有最多共同属性、关系最为相似的选项为正确答案。在此过程中的常用技巧有遣词造句法、纵向对比法。
出题陷阱:
陷阱一:关系隐蔽
随着考试难度的增大,第一种陷阱越来越少,取而代之的是“关系隐蔽”的陷阱。所谓关系隐蔽,即题干词项间除了表面的关系以外,还有隐含的关系,如果没有发现这层关系的话,就极有可能误选。
陷阱二:前后颠倒
许多命题人在设置类比推理题目的选项时,故意将选项的顺序颠倒,使其虽然与题干关系看似一致,实则相反。一些粗心大意的考生往往就很容易踏入陷阱,造成失分。
注意事项:
专家发现,解答类比推理时,考生容易出现两种错误倾向:
一是纠缠不清,在一个考题上反复考虑,浪费了宝贵的时间;
二是麻痹大意,觉得类比推理非常容易,草草一看就匆忙作答。
这两种倾向都要避免,一定要在考试时注意应试的技巧,专家总结以下几条对策供考生参考:
1.掌握基础知识,尽可能多地了解两个词语间的常见逻辑关系。因为只有储备了尽可能多知识,才能准确地对类比对象进行分析,找出符合题干的逻辑关系,得到正确结论。
2.把握类比推理在国家公务员考试中所占的地位和难易度,做题时不要掺杂主观看法,保持一种客观的心态。
3.不要被表面的、非本质的联系所迷惑,一定要透过现象发现本质,找到尽可能多的相同或相似的本质属性。
4.答题时要将四个选项看完之后,逐一分析,紧紧抓住题干中两个词的关系来看选项,找到与题干词有最多共性,以及在本质属性上最为相似的选项,切勿匆忙作答。
5.多做相关的练习。练习是巩固知识、加深记忆的最佳方式,人们常说“熟能生巧”就是这个道理。
阅读了本文的人还阅读了
广东公务员网:2012年国考判断推理冲刺
2012年国考行测逻辑判断冲刺指导
点击分享此信息:
相关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