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考报名入口 地方站:
您的当前位置:广东公务员考试网 >> 申论资料 >> 申论指导

新华网评【焦点评论】:撤拍“圆明园流失文物”唤醒什么

发布:2013-06-25 字号: | | 我要提问我要提问

  11月3日,英国邦瀚斯拍卖行发表声明称,为避免加剧中国民众的不满情绪,两件圆明园流失文物的持有者决定收回藏品,不参与拍卖。这是自2010年圆明园在罹难150周年之际向全球发出抵制圆明园流失文物拍卖的倡议书以来,圆明园流失文物首次在海外被撤拍。(《北京青年报》11月4日)


  收藏家马未都先生说过,圆明园有两个150年,第一个150年尽享风光,用世界上任何语言赞美它也不为过;而第二个150年,它把一个民族的苦难与耻辱写得清清楚楚,让国人不忍回忆。这次,两件圆明园文物撤拍,它让我们再次重温祖先文明荣光并咀嚼屈辱,也让我们知晓流失海外的150万件圆明园文物中的这两件:“清嘉庆白玉镂雕凤纹长宜子孙牌”和“清乾隆青玉雕仿古兽面纹提梁卣”。


  “长宜子孙”,这四个字给我印象最深。那么,如何让圆明园文物所代表的中国文化长宜子孙呢?


  有网友说,从英法联军当年明火执仗的抢掠,到现在声称不想冒犯,其反差何其之大,也佐证了中国的日益强盛。我同意这个看法,但我们流失的海外文物实在太多,英国的大英博物馆、法国的枫丹白露宫、美国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处,都藏有大量中国文物,圆明园文物只是其中一部分。无论动用国家财政还是民间资金回购,都无法买回所有的海外遗珍。何况,这在道理上也说不过去,强盗抢走了咱家的东西,如今又要动用重金从其子孙手中买回,这好比又被抢了一次。


  我以为,我们应永远保留追索的权利,包括依据国际法和双边协定等手段;其次,伴随着中华文化的复兴,应运用道德感召力,力促他国及其国民从“不想冒犯”到“主动归还”,这方面并非没有成功的例子。2010年10月18日,纪念圆明园罹劫150周年主题晚会在圆明园大水法遗址举行。圆明园管理处呼吁全球持有圆明园文物的个人或机构返还所持文物,新西兰一个家族在活动现场向中方捐赠了一对流散海外的小瓷瓶,这也是英法联军后裔首次向中国捐赠文物。


  所有看过这条新闻的人无不动容,这位新西兰女士现场流泪,她说:“先祖曾是把英国国旗插上塘沽炮台3人中的一人,并参与了对圆明园的洗劫。多年来,家族成员总想将文物归还中国,并真诚道歉。”


  追索文物的过程无疑会很漫长,恐怕不止一个150年。圆明园是国人心中永远的痛,流失的海外遗珍或许有助于我们“长点记性”, 矫正我们 “善于遗忘”的基因。


  中华文明史乃至世界文明史,都是逢朝代兴而文化灿,遇衰世而文物遭劫,我们何不把追索每一件海外遗珍的过程,当做一粒促使我们勿忘国耻、反思伤痛的沙粒,而作为母体的蚌就好比中华文明,她磨砺越多,珍珠愈亮,就越可能长宜子孙、光照万代。


  历史的伤痛提醒着我们备加珍惜自己的文化和传统,在追索圆明园文物的同时,我们更要好好保护现有文物和文化遗产。


点击分享此信息:
相关文章相关文章
RSS Tags
返回网页顶部
CopyRight 2024 http://www.gdgkw.org.cn/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5022290号-38
(任何引用或转载本站内容及样式须注明版权)XML